活動-成都發現50處茶馬古道遺址
作者:成都租車網 | 來源:m.203720.cn | 2011-08-24 00:00:00 | 瀏覽次數:
來源:其他媒體
“黑茶一何美,羌馬一何殊。羌馬與黃茶,胡馬求金珠。”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《茶馬》一詩中,生動地描述了當時茶馬互市的繁榮景象。8月22日,從成都市文化局文物處了解到,在即將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,成都市境內新發現約50處茶馬古道文物保護點。
這些遺址分布在都江堰、邛崍、蒲江;將成為四川省重點保護的文化線路;同時申報了第七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
成都市境內茶馬古道沿線的文物調研已完成。約50處文物保護點主要包括道路、橋梁、建筑物、沿途的摩崖造像等,邛崍等地的冶鐵遺址也位列其中
茶馬古道位于都江堰紫坪鋪鎮的兩座建于清末的拱橋,至今仍在發揮交通運輸的作用
“黑茶一何美,羌馬一何殊。羌馬與黃茶,胡馬求金珠。”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《茶馬》一詩中,生動地描述了當時茶馬互市的繁榮景象。昨日,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成都市文化局文物處了解到,在即將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,成都市境內新發現約50處茶馬古道文物保護點。
約50處文物點分布在都江堰邛崍蒲江
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,興于唐宋,盛于明清,為內地和藏區互補性的茶葉馬匹交易所催生。古道西線以成都為起點,形成了涵蓋川藏、川青甘和經川滇直至南亞的密集路網。
昨日,成都市文化局文物處處長繆永舒介紹,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一部分,成都市境內茶馬古道沿線的文物調研已初步完成。經調研發現,茶馬古道成都境內共存在約50處文物保護點,分布在都江堰、邛崍、蒲江,主要包括道路、橋梁、建筑物、沿途的摩崖造像等,邛崍等地的冶鐵遺址也位列其中。
“茶馬古道起源于茶馬交易,但并不局限于茶馬交易。作為一條貿易通路,漢藏地區的生產生活用品也會經古道運輸進行交易。”繆永舒說,邛崍和蒲江地區作為我國古時著名的冶鐵、鑄幣中心,所產鐵器由馬幫馱運,經茶馬古道路網,遠銷東南亞、中亞及西亞各國。正因為此,此次“三普”工作將邛崍的冶鐵遺址也列入了茶馬古道文物保護點。
超前建筑理念讓大多數古道留存至今
作為本次成都境內茶馬古道文物調研的負責人之一,在邛崍發現的一段傍山修建的古道,讓繆永舒嘖嘖稱奇。
這條山道由鵝卵石鋪就,和普通道路平坦的路面設計不同,它被設計成了中間路面略微凸起的“魚脊狀”,道路兩邊設計成鵝卵石鑄成的護欄。
“這種魚脊狀的設計思路是非常人性化的,在雨季時,雨水會自然沿著兩側形成的坡度流下,不會造成路面積水。”而且,由鵝卵石鋪成的路面,也起到了很好的防滑作用。
除了路面上鋪設的鵝卵石之外,繆永舒說,還有一些古道的路基下并不是常見的泥土,而是鋪設了一層鵝卵石,以確保道路的持久堅固。正是古人的這種“前瞻性”的設計理念,才使現今大多數茶馬古道仍保存完好。
記者了解到,茶馬古道最初由民間修建,由于具備重要的經濟和軍事意義,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地區穩定,因此為歷代官方所重視,承擔了大量的修繕工作。在這次調研中,茶馬古道位于都江堰紫坪鋪鎮的兩座建于清末的拱橋,至今仍在發揮交通運輸的作用。
已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成都年內啟動保護規劃
現今,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、交通路網的逐步完善,茶馬古道所承擔的運輸功能正在被逐步淡化。部分古道由于地處山林遠離市區,人煙稀少,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利用價值不大,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和重視。加之長期以來地質災害造成的破壞,古道正在慢慢減少。
“在5?12大地震中,由于山體滑坡,部分古道遭到了破壞,讓人非常痛心。”繆永舒說。現在,四川省茶馬古道沿線文物保護工作已緊鑼密鼓地進行,茶馬古道將成為四川省重點保護的文化線路,同時申報了第七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。
“未來古道的保護和發展,一方面來源于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,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古道和旅游業相結合,讓古道為更多人所知曉。”繆永舒說。
“茶馬古道旅游線路比較冷門。”昨日,成都市旅游局旅游熱線的一名客服人員告訴記者,目前,雖然有蒲江縣茶馬古道這條旅游路線,但咨詢者寥寥無幾。
對這一現狀,繆永舒的一句話也許是最好的解釋:“誰愿意走那么遠,專程跑到深山老林里去看一條道路?”
繆永舒說,目前,成都茶馬古道沿線文物點已經調研完成,下一步將出臺具體的保護規劃,并在今年年內啟動。接下來的保護工作,將持續加速推進。